篆刻的起源

黄海彪 2022/3/16 10:06:00     来源:21天入门公众号     点击:1168     序号:5354
赞同 共获得0个赞同

早在殷商时期,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“字”(即我们如今称为甲骨文)。这些文字刀锋挺锐,笔意劲秀,拥有较高的“刻字”水平。在春秋战国至秦从前,篆刻印章称为“玺”。秦始皇同一六国后,规则“玺”为皇帝所自用,大臣以下和民间私家用印统称“印”。这就构成了帝王用印称“玺”或“宝”,官印称“印”,将军用印称“章”,私家用印称“印信”。 

篆刻的「篆」字,古时写作「瑑」,从玉字旁。但凡在玉石上雕刻凹凸的斑纹,都叫做“瑑”。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誊写器具,于是篆字的形符,也由“玉”改为“竹”。其实着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、刻石、镂竹、铭铜的范畴,都可称为“篆刻”,印章的刻制只是此中的一小局部罢了。

到了秦始皇时,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顿,书分八体,印面上的文字叫“摹印篆”;王莽定六书时,称为“缪篆”,今后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运用字体。

唐宋之际,因为文人、墨客的爱好,虽然改动了印章的体系,但仍以篆书作印,直到明清两代,印人辈出,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根底,应用雕琢办法,在印面中表示疏密、聚散的艺术型态,篆刻也由狭义的雕镂铭记,转为片面的治印之学。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“刻印”、“铁笔”、“铁书”等。 

刻印来源甚早,据《汉书 祭奠志》载:“自五帝始有书契,至于三王,俗化雕文,诈伪渐兴,始有印玺,以检奸萌。” 

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期,便风行刻字艺术。但印面并无原本意思的文字,惟有意味血统集团的暗号,附加在同时期的青铜器或旌旗上。虽说是暗号,确有必定的读音。到了周代,以青铜质为主的“周玺”大为衰亡。种种大小外形都有,一般分为白文,朱文两种。秦代是中国文字由“籀书”演化成为篆书的时代,印的情势也更为普遍,印文圆润苍劲,笔势挺立。 

汉代印章抵达兴隆,史称汉印,字体由小篆演化成“缪篆”。汉印的印形制、印纽亦非常精巧。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:“印之宗汉也,如诗文宗唐,字文宗晋”。 唐宋之际,因为文人墨客的爱好,虽然改动了印章的体系,但仍以篆书作印。 直到明清两代,印人辈出,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根底,应用雕琢办法,期近面中表示疏密、聚散的艺术型态,篆刻遂由狭义的雕镂铭记,转为片面的治印之举。 

传统以为,篆刻必先篆后刻,乃至有"七分篆三分刻"之说。篆刻自身是一门与书法亲密结合的艺术。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老师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基本区别,在于前者是"写"的,考究章法篆法,后者是靠“描的”,并不计算章法篆法。不研讨篆刻不考究章法刻出的印必定非常僵板。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陈列的艺术、比拟庞杂而变化无常,实着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篆刻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篆刻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篆刻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

(文章源于用户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
发表评论

大家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