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、折芦描
这种描法所画衣纹线条起迄局部较为尖细,行笔至当中转机时因为压力加强,而形如折断的芦叶,故名。画折芦描时行笔速度不宜过快,过快易流于草率;也不宜过慢,过慢则易笔势涩滞。在勾描的同时辅以淡墨实行衬着,一方面有利于加强衣纹的立体感;另一方面,也能够缓解因为用笔剧烈转机而带来的紧张僵硬之感。如宋代李唐的《采薇图》。
11、柳叶描
这种描法所画线条状如柳叶,而略短于兰叶描,轻巧灵动,阿娜多姿。《点石斋丛画》云:「笔下忌钉头怒降,心手响应而如柳叶。」这种描法适合于用来表示质地轻而软的衣服。如明代朱瞻基的《武侯高卧图》,人物的衣纹多用柳叶描,偶然也用兰叶描绘些较长的线,使全部画面出现出一种清爽、灵动、轻巧的美感。
12、竹叶描
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化而来,因线条状如竹叶而得名。《点石斋丛画》说竹叶描「用笔横卧,为肥短撇捺,如竹叶。」在人物衣纹的描法上,竹叶、柳叶、芦叶这三者叶子从形状上看都很类似,惟有依托描画时手腕下笔的轻重、刚柔与是非等变化来加以划分。如清代禹之鼎所绘《李图南听松图》中的衣纹,用笔崎岖顿挫分明,线条粗细变化较大,很像随风飞舞的竹叶,俊逸生动。
13、战笔描
又叫战笔水纹描,宋《宣和画谱》上有如许的记录:「周文矩,金陵句容人也,……善画,行笔瘦硬战掣。」此中的「瘦硬战掣」一语,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原始根据。周文矩的《重屏会棋图》画其时文人士医生弈棋聚首的情形,画中人物,笔法简细流畅,衣纹线条出现出迂回战颤之感,与画谱上的记录基原形符。
14、减笔描
这是一种行笔速度快,线条从简的画法。其特色是侧锋行笔,画出的线条既综合精练,又富于变化,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微弱。较为典型的作品是梁楷的《太白行吟图》,画诗仙李白行走吟诗的情况,全画除头部及五官用细笔勾描外,衣裙则用大笔四、五笔淡墨画出,纵笔挥洒,墨客吟咏时的神色就呼之欲出。梁楷的这种减笔线描把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准。在宋往后,梁楷的减笔划启示了一局部文人画家,对日本的绘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15、枯柴描
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,只是前者渴笔较多,后者干湿并用。如宋代龚开的《中山出游图》,锺馗衣纹都用偏锋,渴笔划出,线上叉开时还会发生飞白的后果,一如枯柴高悬。明代画家多採用这种描法,如吴伟、张路、周臣等画中人物衣饰中的线条基本上属于这一范例。
16、蚯蚓描
这种描法要求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,似篆书般圆匀遒劲的笔法,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示人物的衣纹。如明代丁云鹏的《补纳图》,画中衣纹线条墨色秀润简劲,用线简约,细劲平直,很好地表现了外柔内刚的衣纹特徵。
17、橄榄描
橄榄描用笔起迄极轻,头尾尖细,当中沉著粗重,所画衣纹如橄揽果实,故而得名。周履靖、汪玉以为此法为颜辉所创,如颜辉的《铁拐神仙像》,衣纹线条採用颤笔划出,头尾尖细,当中的线条粗如橄榄。
18、枣核描
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,虽与橄榄描类似,但线条节奏较之更柔和,故线条更显自在。枣核描应用大笔挥洒,当中转机顿挫圆浑,呈枣核状。因为线的转机猛烈,中段自然兴起,再加上线条急促,因此枣核描较适合表示麻布的质感。如清代金农的《锺馗图》,就是典型的枣核描法。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国画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国画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国画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