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绪十年后,中路梆子再次衰亡,呈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候,使昔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场面入手改动。中路梆子在开展进程中,因为地区关系,接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,在扮演程式、演唱作风,前场经谱上构成了三大派别,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;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;安定、辽州所辖县的东到处班而划分。直到解脱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别,合为一体。
辛亥革命后,中路各县一度动乱不安,有钱有势者多数采用逃避张望立场。因而,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、镖局遗老等人充当。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生长强大,蒲梆艺人中除安居者外,其他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。民国5-19年(1916-1930),山西形势相对稳固,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光辉时代。
此时的中路梆子,班社林立,派别扩展。不只扎根雁北、占据口外,且在河北省西部、陕西省东北部,以及省内原平阳府、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,也开展树立了班社,构成了高出我国北方的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绥远、察哈尔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,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。
名伶集合,竞争剧烈。中路梆子构成了一个人才辈出、气力庞大、相互竞争的大好场面。剧目繁多,文武完备。因为人才济济,演出的剧目多是名流手戏。普遍的有《六月雪》、《凤仪亭》、《金沙岸》、《上晒台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铁弓缘》、《百子图》、《法门寺》、《双官诰》、《万佛衣》、《中梁图》、《梅降褒》、《双罗衫》、《十三妹》、《塔子沟》、《玉棋子》、《猛火旗》、《一捧雪》、《金钱豹》等,共200余本、回、出。堪称文武皆能、行行不挡。演技精深,百花齐放。此时,各个班社尽展新招,各门艺人也在唱、做、念、打绝技等扮演方面各领风流。
从20年代起,山西梆子因为局部老艺人健在,舞台格式能保持男女同台上演,故出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。民国24年(1935),以有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,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,分赴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上演,大大地扩展了山西梆子的影响,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换了经历,丰厚了本人。
后来山西梆子呈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渐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场面。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: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、更能挣钱的影响,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育女艺人的高潮。山西梆子因为演员“阴盛阳衰”,因此使很多优良的盔靠戏、硬功戏、武打戏以及花脸、丑角戏等。逐渐停演或失传,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动豪放的道白、唱腔,和崎岖跌荡的扮演程式,逐渐被委婉婉转的曲谐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替代,从而丢失其往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征。
新中国的建立,给山西梆子创始了第三个光辉时代。1956-1958年左右,全省大局部地域县市以上剧团,接踵树立健全起来。最优良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上演,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命名为晋剧,各地县所属剧团称号,也同一改为某某晋剧团。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晋剧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晋剧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晋剧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