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,逐步开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低级情势。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发行的《浏阳县志》谈及本地元宵节玩龙灯状况时说:“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,金鼓喧阗,自初旬起至是夜止“。
阐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——地花鼓,最迟在清嘉庆年间曾经构成。又据杨恩寿《坦园日志》清同治元年(1862),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“花鼓词“(即花鼓戏)中,已有墨客、书童、柳莺、柳莺婢四个脚色,并且情节与扮演都较生动,阐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开展成“三小”(小旦、小丑、小生)戏,并且上演情势也拥有必定范围。
从声腔和剧目看,初期以民间小谐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,如《打鸟》、《盘花》、《送表妹》、《看相》等。后来,“打锣腔”与“川调”传入,才逐步呈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。打锣腔首要剧目有《清风亭》、《芦林会》、《八百里洞庭》、《雪梅教子》等,川调首要剧目有《刘海戏蟾》、《鞭打芦花》、《张光达上寿》、《赶子上路》等。如许,便构成了艺术上比拟完好的处所剧种。
初期花鼓戏惟有半职业性班社在乡村作时节性上演,农忙务农,农闲从艺。光绪以来,这种班社开展较快,仅宁乡、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“行箱”,艺人近200人。训练演员采用随班跟师方法,也有收徒传艺的,称“教场”或“教馆”,每场数十天,教三、四出戏。
从前,因为花鼓戏常常蒙受轻视和禁演,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本地盛行的大戏剧目以作保护,这种戏班称“半台班”或“半戏半调”、“阴阳班子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各地辨别建立专业剧团,进入都会戏院公演。
据1981年统计,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,并建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。1957年,湖南省戏曲学校建立,设有花鼓戏专科。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,总计约400多个,以反应民间生活为主,多以生产劳动、男女恋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,言语生动,乡土头土脑味浓重。
1949年后,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开展,不但整顿了如《刘海砍樵》、《打鸟》等传统戏,并且创作了《双送粮》、《姑嫂忙》、《三里湾》等不少当代戏。《打铜锣》、《补锅》、《送货路上》、《野鸭洲》等已摄制成影片。
音乐曲调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,基本上是曲牌联缀构造体,辅以板式变化,依据曲调构造、音乐作风和表示手段的不同,可分为4类:川调。或称正宫调,即弦子调,大筒、唢呐伴奏,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构成,调式、旋律变化丰厚,是花鼓戏的首要唱腔。打锣腔。又称锣腔,曲牌联缀构造,“腔”、“流”(数板)结合,不托管弦,一人启口世人帮和,有如高腔,是长沙、岳阳、常德花鼓戏首要唱腔之一。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花鼓戏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花鼓戏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花鼓戏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